找到相关内容373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自然之心的奇迹——西藏原始苯教大圆满精义

    一样的西藏精神传统却并不自称是“佛教”,并且其传承并非来自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但苯教正是这样一种传承。说它不是“佛教”,是因为我们将佛教定义为起源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的的传承,然而苯教却是由一位一万七千...

    丹增旺嘉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3973083.html
  • 郑晓江: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可见,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具人性化、人道化的对病人的关怀方式,它实起源于现代人死亡品质低下的状况。当病理医学、技术医学把人分解成病理学上的病灶、解剖学上的机体、医学分类学上的部分时,临终关怀则把被...

    郑晓江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0373234.html
  • 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

    访目》,上海市,商务印书馆,1936年  179窦镇,《国朝画家笔录》,清代传记丛刊本,台北,明文书局,1985。  180释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2673387.html
  • 玄奘法师对律宗之影响

    [35]  全书分上、下两卷,共有十篇。主要阐明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三宝礼敬的重要性以及礼敬时该注意的事项。佛教起源于印度,因此对三宝的礼仪,有很多也直接借鉴于印度的风俗习惯。而玄奘周游当时古印度,势必...

    照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1873472.html
  •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注经的原因。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要靠翻译,印中两国的语言结构不同,发音不同,文质不同。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多,他们有的通梵文而不通汉语,有的通汉语而不通梵文,译出的佛经自然难懂,这就促使道安下决心注经...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9.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哲学史中,对于认知或心理活动的探讨,已有长久之历史,除了一般哲学系之知识论等必修科目,谈论到经验主义(Empiricism)与理性主义(Rationalism)对知识起源持不同立场外,近来英美学界之心灵...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万物起源的两大迥异的观点。对此不同范畴的命题,切不可混淆,更不可因而否定佛法强调“心”之作用,注重“心灵”调伏对于世间和谐所发挥的积极意义。  在《新的唯识论》八个组成部分中,其中有七个部分,是对唯识...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5.html
  •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

    就是关于先天知识如何可能的先天知识;如先天知识系特指认识能力本身的先天认识方式,而先验知识就是关于这些先天认识方式的先天起源及其能够并且如何先天地运用于经验对象的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知识。可以这么说:先验...

    养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573547.html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完全将语言的存有论意义完全解释清楚。  《奥义书》继承和发展了《吠陀》对于语言的探讨;它接续《吠陀》所思考的语言与世界之关系这一课题,同时也将语言自身的本质与起源问题提出。《由谁奥义书》第一偈就问道:...21] 德国学者伽达默尔曾说:“那以语言的普遍性为基础的(对词语的)客观化假象,最为彻底地掩盖了语言(的世界性)”(GW2, 73)当然,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所指出,在印度古代思想中,语言的物化的起源也是...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现代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

    第八章“斥外”,述孟子对战国时代诸子学说之批评。第九章“尚友”,赞先圣之德行,明孟学之起源。第十章“传承”,言孟子之所教,道孟学之流派。该书与《大学新疏》等一起由文教研究院印行。11月,他应邀去重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173556.html